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利益研究”一期项目通过验收

副标题:

时间:2014-10-17  来源:文本大小:【 |  | 】  【打印

         “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利益研究”一期项目通过验收

2013726日,经济金融部承担商务部委托的“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利益研究”一期项目“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顺利通过验收。验收专家认为:“该研究在模型方法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和好评,在国际上产生广泛的重要影响,受到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的高度重视。”“建议课题组继续加强跟踪研究,为参与全球价值链和贸易增加值核算发挥中国的学术作用。”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入,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工序不断细化,生产链条逐渐拉长。中间品贸易飞速发展,而现行的以贸易总值为主的国际贸易统计造成了程度不同的重复计算问题,歪曲了双边贸易不平衡状况,并有可能导致贸易决策的误判和宏观经济政策抉择的失误。在此情境下,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增加值含量逐渐成为学界、政府和国际机构如WTOOECD和世界银行等关注的焦点。我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单位出口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不仅如此,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特殊,1995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曾经占据半壁江山,采用出口总值核算我国的贸易规模更加严重地夸大了我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的实际利益。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对本国和贸易伙伴的增加值及就业的拉动作用进行研究。

课题组针对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归结为三个方面:(1)根据中国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很高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来核算中国出口的增加值和就业的研究方法。基于改进的RAS方法,初步建立了从基准年度更新到目标年度的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一套模型与方法体系;(2)提出了基于贸易伙伴国家/地区投入产出数据的中国进口增加值和就业拉动作用的核算方法。(3)在上述模型基础上,利用海关总署货物贸易数据(分国别、分贸易类型)、国家外汇管理局服务贸易数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外资司提供的中国工业统计年报和外资企业的服务业生产情况数据、国家统计局中国HS8位代码商品与投入产出部门对应表和商品流通费用表等大量数据资料并进行相应处理基础上,课题组推算得到了2010年中国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出口矩阵,以及分不同生产方式的就业向量。基于主要贸易伙伴的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2010-2011年度中国从上述六大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数据,编制或推算得到研究需要的投入产出表和贸易伙伴的就业向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贸易增加值和就业,以及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间以增加值核算的贸易差额的变动情况进行了研究。

主要结果和相关政策建议简要总结如下:

1)中国单位出口中增加值含量很低,加工贸易出口对中国增加值的拉动作用远比一般贸易出口为弱。因此,以贸易总量为标准的传统贸易统计严重夸大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夸大了中国和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现象。

从核算结果看,加工贸易出口的增加值率偏低,而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的高比重是导致出口增加值含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是多个层面的,尽管其国内增加率低于非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但它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发挥了并且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外贸政策的着力点之一是如何提高加工贸易出口的增加值率,在促进中国更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的同时,提高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2)分行业来看,农业、服务业以及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单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高,而机械制造产品等高科技产品以及石油化工产品单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低。因此从增加值的角度考虑,我国在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提高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附加值;此外,也要保持中国传统出口产业在出口品中所占比重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出口比重。

3)在双边贸易中,中国对美国、日本、韩国单位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较低,而对印度、欧盟和东盟单位出口中的增加值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是造成出口增加值在国家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单位进口给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这4个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均远高于中国对这些国家出口给中国本身带来的增加值,其中为美国带来的增加值最高,而给欧盟、日本和印度带来的增加值则比较接近,给东盟和韩国带来的增加值相对较低。

4)和大家熟知的贸易总值统计的贸易顺差相比,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均大幅下降,如2010年分别下降56%44%48%;而中日贸易逆差则有所扩大。相比之下,以贸易总值口径统计下的中国与东盟之间为贸易逆差,而在以贸易增加值核算时,则转变为贸易顺差。以上核算结果表明,我国和贸易伙伴间产品贸易结构的不同、参与贸易产品的增加值率不同,给双方带来的利益(增加值)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同时也改变了双边贸易差额。

这些研究结果给我们如下启示,在制定相关贸易政策时,需从产品层面关注不同出口产品的增加值率的差异,考察给贸易增加值差额变动影响较大的那些贸易品,对不同的进出口产品采取有差别化的贸易政策,以追求贸易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

5)中国单位出口对中国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但总出口对促进国内就业作用显著。出口对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重要地位随时间正在不断下降。分贸易方式来看,中国单位加工贸易出口带来的就业仍然远比一般贸易出口为低,一般贸易出口仍是出口促进就业的主要力量。因此,为稳定就业,需要保证一般贸易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并稳定中国传统出口产业在出口品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出口比重。

中国对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对中国就业效应差别较大。具体来说,中国对欧盟单位货物出口带来的就业最高,其他依次为东盟、日本、印度、美国和韩国。这与中国对贸易伙伴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密切相关。这也启示我们,在制定贸易政策和进行贸易谈判时,要充分考虑和各个国家贸易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中国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此外,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双边贸易中,出口隐含的就业均大于进口隐含的就业,仅与印度的双边贸易中出口隐含的就业小于进口隐含的就业;其中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是主要原因。这也表明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仍需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附件
相关文档